2025 年 9 月 19 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行政令天通盈,将 H-1B 签证新申请费用从每年 1500 美元飙升至 10 万美元,涨幅超 66 倍。这一政策让长期依赖该签证赴美的印度人才陷入恐慌,而日本正主动敞开大门吸纳技术精英,一场全球人才流向的转折悄然发生。
H-1B 签证是美国面向 STEM 领域高技术人才的核心签证,每年发放约 8.5 万个名额,印度人始终是最大受益者。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数据显示,2024 财年获批的近 40 万份 H-1B 签证中,印度人占比高达 75%,仅亚马逊一家就为印度员工担保了 9265 份签证,印孚瑟斯、塔塔咨询等印度 IT 企业更是签证申请大户。对印度人而言,这张签证曾是 "美国梦" 的钥匙 —— 硅谷 73 万 H-1B 持有者中,超 70% 是印度人,不少科技公司 CEO 都起步于此。
政策落地瞬间引发混乱。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直言,企业得掂量 "这人是否值 10 万美元",言外之意是倒逼雇主优先雇佣美国人。尽管白宫次日澄清费用为一次性且不适用于续签,但卢特尼克 "每年缴纳" 的说法与澄清口径矛盾,更让人心慌。旧金山机场出现印度乘客因担心无法返美要求下飞机的情况,导致航班延误;微软、亚马逊等企业紧急通知外籍员工暂缓出行。印度全国软件与服务公司协会(NASSCOM)发声警告,这会冲击全球企业业务连续性,印度外交部更担忧其引发 "人道后果"。
展开剩余71%印度 IT 行业首当其冲。这个规模超 2800 亿美元的产业,数十年来靠 "赴美轮岗" 维系国际业务,如今要么承担巨额费用,要么放弃美国市场。曾挤破头的 "美国梦"天通盈,在年轻人才心中迅速褪色。
印度人才的转向,恰与日本的需求完美契合。作为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,日本劳动力短缺已达危机级别 —— 政府预测到 2030 年,仅 IT 领域缺口就接近 80 万,整体劳动力缺口将超 600 万。更棘手的是,日本学生执着于 "名校 — 官僚 / 大企业" 路径,理工科领域出现 "吸引力塌陷",本土人才难补缺口。
日本早已备好引才方案。2024 年 3 月,政府宣布未来五年将特定技能签证上限提至 80 万人,较上一周期翻倍,还新增公路运输、铁路等 4 个开放领域,总数扩至 16 个。针对 IT、机械制造等紧缺领域,签证审批周期从 3 个月缩至 15 天,二类签证持有者满 5 年可申请永居,还能携家属定居。更重磅的是,日印达成协议,计划五年内引进 5 万名印度理工人才,配套措施包括留学生费用支援、印度境内日语教育等。
印度人才成了日本企业的 "优选"。印度 IT 巨头印孚瑟斯已与日本优利系统合作,Wipro 也联手 NEC 开拓市场,将嵌入式软件解决方案等技术带入日本。在制造业领域,丰田、本田等企业的生产线和研发岗都在扩大印度员工招聘,日本人才中介反馈,印度毕业生 "数学基础扎实、薪资预期合理",刚好匹配中小企业需求。
政策红利下,印度人才赴日潮已显现。东京江户川区的西葛西早已形成成熟的 "印度村",清新町 80 多栋团地住宅中,印度住户占 3 成,多数是 IT 技术人员,这里的印度食材店还吸引了不少日本顾客。2025 年以来,原本计划申请 H-1B 的印度人大量转向日本,技术签证申请人数激增,IT、芯片研发等岗位的印度员工占比显著上升。
社会融合的痕迹在日本悄然蔓延。西葛西的印度国际学校里,有不少日本学生就读,每年 10 月的印度庆典总能吸引大量本地人参与。爱知县的制造业聚集区,工厂周边新开了 24 小时印度杂货店,当地日语培训机构针对印度员工增设了职场礼仪和制造业术语课程,报名人数较去年翻倍。印度 IT 企业在日本设立的研发中心,还带动了本地上下游产业的人才互动。
不过,所谓 "日本将变成印度人的天下" 实属夸张。日本政府的引才始终在制度框架内推进,2024 年修订的 "育成就劳" 制度既保障外籍劳工权益,也通过日语能力要求维持社会秩序。而印度人才的聚集多集中在特定产业和区域,西葛西的 "印度村" 已与当地社会共存多年,并未出现文化冲突。
这场人才流动的本质,是全球市场重构与国家需求的共振。特朗普的签证政策虽短期制造混乱,却加速了美国企业将业务向海外转移;日本借印度人才填补发展缺口,印度精英则找到新的职业舞台。正如观察家所言,这不是 "鸠占鹊巢",而是技术人才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。
未来,随着日印人员交流计划的推进,两种文化或许会碰撞出更多火花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这种基于需求的双向选择,最终会走向 "多元共生" 的双赢 —— 日本获得发展动能,印度人才实现价值天通盈,这才是全球人才流动的真实底色。
发布于:江西省长富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